疫情防控第一环 成都流调员的24小时……

时间:2024-04-29 13:47:47来源:思钊快讯网作者:百科

原标题:疫情防控第一环 成都流调员的疫情24小时……

金牛区疾控中心的电话流调员在工作中。 记者 卢春阳 摄

9月4日上午,防控金牛区某个小区,第环流调员彭斐娴正在查看监控。成都记者魏冯 摄

9月4日上午,流调金牛区某个小区,疫情流调员彭斐娴正在查看相关人员信息。防控记者卢春阳 摄

9月4日上午9时,第环位于成都市侯家桥路136号的成都金牛区疾控中心大楼,轮班交接工作正在进行中,流调工作人员来来往往、疫情步履匆匆。防控

其中的第环一间办公室里,流调员彭斐娴坐到自己的成都工位上,查看电脑上的流调交接记录。从这一刻开始,她要工作整整24小时。

作为疫情防控工作中首要的一环,流调为一系列后续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打下基础。本轮疫情中,流调工作是如何开展的?怎样排查判定密接和次密接人员?从流调员24小时的工作中,可窥见一斑。

时间:9:00许

现场流调人员接到任务

彭斐娴一天的工作往往是从“未知”开始的。“因为不知道下一个确诊病例会出现在哪里,必须随时做好准备。”彭斐娴说,“流调”是一个由果求因的过程,确诊病例的轨迹只是掉落的第一块“面包屑”,需要沿着这条轨迹寻找答案。

9时许,当天第一个任务来了——之前一个确诊病例的初步轨迹报告出来了,要到现场核实,同时排查可能的密接者。彭斐娴和同事张莹带齐装备,跳上救护车就出发。

别看才24岁,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的彭斐娴已有3年流调工作经验。同行的张莹今年23岁,刚参加工作不久,是从金牛区西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调过来的。

时间:10:17

通过监控等找出密接者

上午10时17分,她们抵达目的地——一个老旧居民小区,确诊病例的家就在这里。配合参与流调的金牛区公安分局警察宋东林和同事已先到一步。大家一边讨论一边穿戴防护装备,一丝不苟。

进入小区的第一件事是查看病例所在楼栋周边的监控探头。在初步轨迹报告里,有病例本人和家人自述的在公共区域活动的时间、地点。他们需要根据报告调取相应的监控视频核对,找出同一时间、地点的密接者。这是一个极考验耐心、细心的工作。

“首先讲述和事实往往有偏差。”彭斐娴说,确诊病例一开始在接受最初的流调时,往往会因为紧张、焦虑等原因记错自己的轨迹和活动时间;还有的病例会因为各种原因刻意隐瞒自己的轨迹。这些都会大大增加工作量。

“然后就是确定密接者的身份。”彭斐娴接着介绍,老小区情况一般会好一些,因为居民相对较少,邻居相互熟识。大型的电梯楼小区情况会复杂许多,密闭的电梯空间会增加密接感染风险。更棘手的是,流动人员多,大家互不相识,要确认密接者的具体身份很困难,这时还需要公安部门的介入。

“跟前两年相比,现在的流调效率要高出不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多部门协作越来越密切。”彭斐娴说。

时间:12:15

判定密接者,结束现场流调

通过监控视频锁定了人员,接下来就是密接者的判定。这是一项既有标准又很考经验的工作——同一时空,确诊病例和周边人员是否佩戴口罩,相隔距离、相处时间多少……都是判定标准。彭斐娴仔细拖动视频进度条,不时与熟悉情况的社区人员核实情况。一旁的张莹详细记录、拍照取证。

12时15分,她们完成报告里所有轨迹的视频排查,判定出3名密接者。离开前,彭斐娴又专门询问小区是否有公厕、小区快递投取消杀情况,再次核实确诊病例是否还有其他轨迹。

12时34分,彭斐娴、张莹等走出小区。彭斐娴用消毒液把大家喷了个遍。脱下一身装备,彭斐娴满头大汗,“才两个多小时,算是非常顺利了。”接下来,她要赶回疾控中心,进一步完善确诊病例的流调报告,并形成密接者的初步报告。

当彭斐娴一帧一帧排查视频时,金牛区疾控中心还有另一群人也在忙碌着。

罗叶是金牛区疾控中心流调组的组长,负责统筹分配每天的电话、现场流调工作。“这两项工作是互相支撑配合的。”罗叶说,针对一名确诊病例的流调工作一般分3个阶段,形成3份报告。

第一份报告在半小时内完成,用于锁定人员身份和即时位置,便于立即采取隔离管控措施。第二份报告时限4小时,记录病例的初步轨迹。

这两份报告一般都通过电话流调得来。对确诊病例的电话流调由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地点在单独或人少的办公室,这是出于保护病例个人隐私的需要。重点密接者、密接者、次密接者则由其他不同的小组人员分工流调。电话流调工作会详细记录各类人员的身份信息,核实他们的行动轨迹并提醒其立即向社区报备。遇到重要的风险点位,工作人员会立即交办给现场流调人员。

前两份报告形成后,会被交到像彭斐娴这样的现场流调人员手中。经过他们现场核对排查,形成第三份详细报告。最后,疾控中心再将这些报告转交给各街道、社区等相关部门跟进。

时间:14:00

电话流调人员忙碌,现场流调人员写报告

14时过,金牛区疾控中心4楼一间会议室里,流调员黄灵秀放下电话,皱着眉头嘟囔:“还是不相信我,怀疑我是诈骗……”一旁的同事说:“比昨天好嘛,听说昨天那个人还报警了……”

当流调进展到次密接这一层,需要排查的人员数量呈几何倍数增加。本轮疫情中,因既有专业流调人员完全不够,金牛区疾控中心又紧急从其他部门、岗位抽调了8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投入到对次密接者的流调工作中。

这次从外抽调来支援的人员,不少都是“90后”“95后”,很多之前都没有流调工作经验。如黄灵秀是来自金牛区人民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放射技师;金牛区抚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王颖之前是做上门核酸采样的;还有来自金牛区西安路街道办的刘春阳,是团队中为数不多的男同志。

流调工作,最重要就是负责任和有耐心。“一些人接到电话的第一反应都是不相信。特别是深夜打出的一些电话,对方情绪不好,抱怨、指责。而我们只能耐心解释。这些工作必须要做,而且时间紧迫。”罗叶说,遇到始终不配合的人员,疾控中心会将其信息汇总,交由所在地街道、社区处理。

“绝大多数人都还是很配合的,挂电话前还会不停地谢谢我们。”流调人员、来自抚琴社区医院的张虹说。

时间:21:30

接到新的流调任务

21时30分左右,彭斐娴在工位上一边敲着键盘,一边抽空吃了一碗酸辣粉丝——上午出现场,她错过了中午食堂的饭点;回来马不停蹄写报告,又错过了晚饭。

敲完最后一页报告,彭斐娴伸了伸懒腰,“如果没有新情况,就可以稍微休息下。”

话音刚落,电话又响了,又是两个点位的现场流调。放下电话,彭斐娴赶紧前往应急库房取装备。“这一趟回来可能就凌晨四五点了。”

时间:23:00

核验流调报告

23时,金牛区疾控中心4楼大会议室里的通话声依然此起彼伏。“注意防护,谢谢你的配合,再见。”角落里,从金牛区人民医院赶来支援的流调员刘川放下电话,揉了揉眼睛,57岁的他可能是流调组里年龄最大的成员。7月成都那次疫情,刘川就曾被抽调过来。本轮疫情中,他除了要做电话流调,还被编入“第一梯队”,随时准备参与现场流调工作。

旁边一间办公室里,金牛区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科科长杨琼正在仔细核验一份份流调报告。她是这些报告上报至成都市疾控中心前的最后一道关口。只要有丝毫错漏瑕疵,报告都会被退回补充调查。“她是我们这里唯一没人换班的人。”罗叶说。

在金牛区疾控中心承担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流调只是其中一环。凌晨灯火通明的大楼里,检验科始终处于滚动排班状态,随时准备外出采样;中心PCR实验室里的仪器彻夜运转,检测核酸样本;消杀组队员“全副武装”,紧跟检验科采样小组准备后续消杀;信息组是疾控中心的“耳目”,随时与成都市其他区县、省内外的疾控部门保持信息互通共享;而风险区的判定划定,则是包括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在内的专家组的责任……

所有这些工作,紧密协同,环环相扣,24小时接着24小时……

记者 付真卿 魏冯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