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美国年轻人对华看法更积极?王栋教授评中美关系突破口

时间:2024-03-29 13:35:36来源:思钊快讯网作者:综合

为何美国年轻人对华看法更积极?王栋教授评中美关系突破口

编者按

2023,中美关系跌宕起伏,美国美关但总体呈现“低开高走”态势,年轻从年初“飞艇事件”跌入冰点,人对到年中互访增加接触,法更再到年底元首会晤,积极教授激烈博弈后形成了平衡态势。评中破口站在岁末年初,系突我们不禁会问,为何王栋旧金山会晤的美国美关成果能否落实?面对2024年美国大选的冲击,中美关系是年轻否会再起波澜?就此,凤凰大参考推出“展望中美关键年”系列策划,人对从经济、法更人文交流、积极教授安全、评中破口科技的维度详解中美关系,本文为第二篇。

去年11月,中美两国元首在旧金山的会晤就中美关系战略性问题达成诸多共识,但背后暗藏着中美关注重点的温差,如何将会晤共识落到实处成为关键。过去一年里,中美民间人文交流成为中美关系的重点和亮点,这样的接触究竟是有效增进两国的相互理解,还是增加了误解甚至摩擦的可能?今年还有哪些重大项目?《凤凰大参考》对话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

核心提要

1.王栋教授认为,中美两国对于旧金山元首会晤的不同评价耐人寻味。这种差异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中美之间在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儒家文化重视“正名”,先对关系性质进行界定,而美方在法条主义的思维下,更加注重具体的、功利性的问题。但中美之间存在温差并不至于对落实会晤成果造成阻碍。落实会晤成果的关键在于,美国是否有意愿真正聚焦合作,以务实的精神管控处理好分歧。

2.过去一年里,中美民间的人文交流成为两国关系的重点和亮点。2023年10月美国加州州长纽森与北大学子的座谈堪称中美民间交流成功的范例。针对目前甚嚣尘上的“文明冲突论”观点及关于中美交流是否有效的质疑,王栋教授提出,交往的密度越大、频度越高,将有助于显著缩小内群体-外群体的身份差异,从而增加不同群体之间的信任。人文交流是中美之间“氧气”,它的存在常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但确实是维系中美关系的生命线。

3. 关于互联网时代中美两国青年之间交往方式的新特点,王栋教授认为,尽管在对华负面叙事的裹挟下美国民众对华负面认知不断上升,而且一些种族主义操作比如将留学生关“小黑屋”不仅是对留学生基本教育权的践踏,也是对美国所谓“学术自由”的讽刺。但在所有年龄段人群中,美国青年群体对华正面认知程度相对是最高的。与老一辈相比,美国青年更少意识形态的窠臼和冷战思维束缚,能够以更加正面的态度认识中国,在他们中间很有可能成长出新一代的“傅高义”和“基辛格”。

对话丨侯逸超

编辑丨刘锦恩

中美对元首会晤看法有哪些不同?王栋:体现思维文化差异

《凤凰大参考》:近期您提到中美对于旧金山两国元首的会晤有不同的评价,中国更强调会晤的意义,美国更聚焦功能性议题。您认为为何会产生这种差距,这会不会对本阶段落实会晤成果造成阻碍?

王栋:本次旧金山峰会,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了中美关系发展“五大支柱”,描绘了“旧金山愿景”,为中美关系未来的健康稳定发展指明了方向。相比之下,美方则缺乏 "远见",眼光与视野更加狭窄,仅专注于所谓“管理竞争”和就功能性问题达成协议。

中美这种“温差”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中美之间在文化、思维等方面的 差异。 中国的儒家文化讲究关系性的思维,即需要给关系进行“正名”,才能“名正言顺”。在任何关系进入正式的社会关系之前,首先要对关系的性质进行界定,只有关系的性质确定之后才规制行为的规范和原则,从而为社会秩序赋予意义与合法性。 只有在对关系进行正面界定之后,才会产生关系信任。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坚持要首先正确界定中美关系的性质。 而 美国在法条主义的思维下,更加注重具体的、功利性的问题。

我认为,中美之间存在温差,但并不至于对落实会晤成果造成阻碍。 落实会晤成果的关键在于,美国是否有意愿真正聚焦合作,以务实的精神管控处理好分歧,在中美具有共同利益的问题上推进中美合作。

中美人文交流有效果吗?王栋:显著增加群体信任

《凤凰大参考》:今年10月,美国加州州长纽森到访北大,您主持了师生座谈会,您能否讲讲您印象最深的情节是什么?您认为,类似的白宫外政府交流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王栋:美加州州长加文·纽森不久前访问北京大学,并与师生座谈,我有幸接受了主持此次师生座谈的任务。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次座谈会交流的内容领域广泛,气氛轻松活跃。

在我眼前所呈现的纽森与北大青年学生的交流的场景,表明只要以正和博弈的态度积极看待中美关系,而不是抱持意识形态的偏见,中美就能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密切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等全球性议题。

2023年10月27日,美国加州州长加文·纽森(Gavin Newsom)访问北京大学并与师生举行座谈。

北大学生在座谈会上表现出的开阔的眼界、敏锐的观察,以及在观点呈现上所体现的学术水准都使纽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也约定未来北大学生再去加州访问的时候,纽森愿意继续和同学们进行交流。纽森本次来访与座谈对于推动中美高等教育合作、促进中美青年交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为纽森与北大学子互动交流。

《凤凰大参考》:当下中美都有声音将对方视为最大的威胁,所以不少网友提出这样的疑问“中美之间的交流还有没有必要?”甚至有人说,文明更多接触反而会加强误解。也有美方高官比如前助理国务卿丹尼尔·拉塞尔认为人文交流可以搭建起两国的安全网,避免误判风险。您怎么看?

王栋:当前,中美两国间确实存在很多结构性的矛盾。美方的民调显示,近年来,美国民众对华的负面态度较高,相当高比例的民众也把中国看成最大的威胁。

造成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是美国精英阶层对华仍然抱有根深蒂固意识形态偏见,近年来美国希望通过接触把中国纳入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并逐渐改变中国的“旧接触共识”正在消亡,但美国从一个极端到另外一个极端,美国精英阶层开始把中国看成是对美国霸权的最大挑战。美国民众受到这样的一个叙事的裹挟和影响,因此对华负面态度增加。

图为《经济学人》相关调查截图

但是即使存在这样的影响,根据今年3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对美国不同年龄组的群体做过的一项民调显示,在18-44岁的年龄组中,认为中国是“友好的”比例接近30%,在所有的年龄组别中是最高的。盖洛普、皮尤等其他的民调也有类似的发现。而在2017年,皮尤的民调显示这个比例更高,有超过50%的美国青年对华和对中美关系有正面看法。更多的接触确实有可能会产生误解。

但不可否认,从概率上来讲交往的密度越大、频度越高,相互的了解也会越多。我几年前和哈佛大学江忆恩教授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社会接触将有助于显著缩小内群体-外群体的身份差异,从而增加不同群体之间的信任。因此,真正的信息交换、充分的对彼此的认知,最终是能够消除误解的,能够加深中美双方对彼此的互认与互信。

《凤凰大参考》:今年中美人文交流成为中美关系的重点和亮点,APEC上出台很多便利举措如增加中美客运直航航班、举办中美旅游高层对话、优化签证申请流程等等。您认为未来还可能会有哪些更具意义的举措?

2023年7月27日,中国驻美使馆举办“开放日活动”,邀请各界民众200余人来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王栋:在旧金山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出席美国的友好团体联合举办的欢迎宴会,发表重要演讲并宣布:“为扩大中美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交流,中方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

这是中方对加强中美交流,尤其是青年之间的合作作出的郑重承诺,显示了中方对于中美关系发展的高瞻远瞩和宽广胸怀。我认为这是“旧金山愿景”中最具远见和雄心的措施之一,有可能彻底变革未来数十年的中美关系。如果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它将成为历史上最大的人文交流计划之一。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15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旧金山出席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图源:新华社

未来在教育部、团中央等机构的领导下,全国青联、包括北大在内的各个高校将发挥各自的优势,为中美青年交流搭建更多的平台。 同时,中美高校、智库等机构之间的“二轨”对话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中美学者与专家将有更多元的渠道进行学术探讨、观点交流等。

《凤凰大参考》:目前在中美之间有很多情绪化的内容,比如美国“新麦卡锡主义”和恐惧支配的“泛安全化”的操作,此前互利共赢的经济逻辑被边缘化,您认为通过沟通可以触及到这些深层的情绪和逻辑吗?华盛顿很多政策界人士依然对中国抱有戒心,往往不太愿意开展交流,您认为我们有什么打开局面、增加信任的方法?

约瑟夫·麦卡锡,从1947年到1957担任威斯康星州参议员。他以大肆指控他人是“共产党、苏联间谍和同情者”著称。

王栋: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我们始终寄希望于美国人民,希望两国人民友好下去。”当前,美国精英中对中方充满着错误的认知、傲慢的误解和霸道的言行。而只有通过与美国各界的“多走动、多交流”,才能消除隔阂,增进理解与互信。中美两国人民的力量将助力推动中美关系“稳下来,好起来。”

我认为,人文交流是中美之间“氧气”,它的存在常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但是人文交流是维系中美关系的生命线。可以说人文交流是中美关系的基石,加强中美的人文交流,对于促进中美关系稳定,甚至好转都是至关重要且十分必要的。

因此,要加强中美政府层面、智库、社会等各个层面的交流沟通,以减少相互的错误认知,降低因误判带来的风险

《凤凰大参考》:近期多名中国留学生在入境美国时遭到长时间盘查,并有一些学生的签证被注销遣返,海关人员称是美国国务院的指令。您怎样看待这样的行为?中美是否有相关的沟通及问题解决机制?如何监督美方“将欢迎中国留学生的表态落到实处”?

王栋:之前我曾提及美方用充满意识形态色彩的言论,对中国进行社会心理学讲的“他者化”(the Othering)的过程,其中包括对中国进行非人化(dehumanization)和妖魔化。

事实上,美国所谓的对华竞争战略背后里隐含着种族主义的色彩。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所言,美方对于中国留学生的一系列行为,就是典型的选择性、歧视性、政治性执法。美国自诩自由的灯塔,崇尚学术包容与自由,然而却打着“国家安全”的幌子,肆意剥夺中国学生的受教育权。

在旧金山峰会期间,中美两国元首达成包括扩大教育、留学生、青年等交流、加强中美各个领域对话的共识。美方现在的做法霸道无理,完全与之背道而驰。“小黑屋”不仅是对留学生基本教育权的践踏,也是对美国所谓“学术自由”的讽刺

与“五大支柱”所提及的其他领域的合作一样,旧金山愿景能否实现,重点在于美方的意愿与行动,在于美方能否放弃意识形态偏见,放弃泛政治化的操弄,真正回到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上来

美国青年中可能出现下一个基辛格吗?王栋:他们的冷战思维束缚更少

《凤凰大参考》:习近平总书记就中美人文交流的评价很高——“中 美 关系的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 您曾经提到过互联网一代的青年交往有所不同,但是目前美国新一代青年在“红色恐慌”的氛围下成长,您认为在他们中间会出现类似傅高义、基辛格这样深刻了解中国的学者或官员吗?

王栋:对于中美人文交流,习总书记有四个“在”的重要阐述,即“中美关系的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这四个“在”全面、充分的点明了中美关系的特点以及发展的重点,中美关系的核心是中美两国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我们始终寄希望于美国人民”,我们相信美国人民希望中美关系能够稳,能够好。

中国有句话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傅高义、基辛格都对中国有深刻的理解,始终关心也支持中美关系发展。 我相信,美国新一代青年当中,一定会有很多愿意倾听、了解中国。

事实上,近年来,尽管美国民意受精英媒体对华负面叙事的裹挟对华负面认知不断上升,美国青年群体对华正面认知程度相对仍然是最高的。这说明,与老一辈相比,美国青年更少意识形态的窠臼和冷战思维束缚,能够以更加正面积极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倾听中国、了解中国、读懂中国。在接下来即将来华的五万名青年当中,一定有第一次来中国的,也会有已经在中国有学习访问经历的,我相信他们中间就可能出现未来时代的傅高义、基辛格。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25日,美国纽约,清华大学与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共同举办“中美民众对话”活动。

《凤凰大参考》:在现在的时点展望,从2018到2020再到2024,您认为在中美关系不断震荡中,两国有没有可能达成新的接触共识?

王栋:2021年4月,我在《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杂志发表一篇文章,提出了中美应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的基础形成“新接触共识”(New Engagement Consensus),成为推动全球秩序演进的两个稳定的支柱。“新接触共识”要求摒弃零和思维,采取正和思维。

王栋教授在美国《外交事务》杂志发表的署名文章

我认为在未来5-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之内,中美达成“新接触共识”,中美关系逐步形成新的均衡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关键在于美方的意愿与行动,能否做到“旧金山愿景”中提出的“五个共同”,能否抛弃意识形态偏见和傲慢,能否做到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能否正确看待中国的战略意图,能否严肃对待中方的关切与核心利益,能否与共同推进人文交流,能否真正推进互利合作,妥善管控分歧,并与中方合力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2024年美国将迎来大选,尽管美国的国内政治近年来显现出不利于中美关系发展的趋势,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对未来中美两国能够达成新接触共识、形成新的均衡抱有信心。

系列文章目录:

1.解读2023中美竞争关系:一词之差,今年美国对华定位悄然变化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